长城距今两千多年,为何从不倒塌?揭秘秦始皇的残忍手段

更新时间:2023-12-04 12:55:01 作者:桔子生活

长城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,至今仍屹立在举世瞩目的地位。其不倒塌的奇迹一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。事实上,长城的坚固不倒塌与秦始皇残忍的手段有着密切的联系。在修建过程中,秦始皇采取了种种残忍手段,包括群众的强制劳役、惩罚措施等,残忍虐待百姓换来了长城的强大。正是这种残忍手段的使用,使得长城在岁月的洗礼中保存了下来,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。

前言

有人问,这镌刻在大地之上的绵延万里城墙,它又何须再倒下?曾几何时,这长城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,守护了中原多少春秋。

如今这古老辉煌的防线,犹然挺立,抵御着岁月的侵蚀,守望着北方边疆。哪怕万劫不复,这长城依旧会屹立,因为那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。那么想必你也一定很好奇,这长城为何屹立两千余年却从未倒塌?

一、遗臭万年?还是江山聚力?秦始皇的这个厉害招数其实很香

中原与北方草原之间,长期处于你来我往的拉锯之中。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为寻找更优渥的草场,常常南下中原掠夺粮草。明明拥有广袤的草原,却还要来打家劫舍,这显然算得上是无理取闹。实则,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差异下,彼此间难免产生摩擦与冲突。

秦始皇终于厌倦了边疆反复无常的局面。他意识到,想要长治久安,就必须划清疆界。一条清晰的边界线,将南北双方划分,也许可以遏制住匈奴的贪婪,维护中原百姓的安宁。

于是秦始皇下定决心,不惜耗费巨资兴建一条横跨数千里的长城。这条万里长城将如同一面巨大的城墙,把整个北方都拒之门外,也让匈奴再无可乘之机。秦始皇还耍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聪明——他让中原劳民和边疆士兵们一起兴建长城,这可真是一箭双雕。

《长城起源:防线的需要》

如此一来,不但加快了建设的进程,而且让不同阶层的人都对这条防线倾注了自己的心血。这无疑大大增强了长城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。等长城建成后,所有建筑者都会倍加在意它的安危,像照看自己的孩子。这样一来,杜绝了长城被轻易损坏的可能,使它坚固得犹如盘古开天辟地般。当年的心血结晶,至今仍在凝聚着人们对家园的眷恋与守望之情。

而且边境线上的驻军数量有限,分散驻守难以形成战力。兴建长城则可弥补这种缺陷,集中兵力据点防守,事半功倍。作为明码标价的边境线,长城一旦形成也让匈奴无从招架——你不打我,我不打你,老老实实过好自己的日子,这才是唯一正确的生存之道。

《秦始皇如何集结民心?》

虽说修长城的手段残酷了些,但秦始皇让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参与,集结了众人之力,这一招可以说是相当高明。等长城建成后,所有人都会倍加看重与呵护,这无疑增强了它抵御风雨侵蚀的意志。

正因为建造者们的心血凝结,长城才会屹立至今。施策略虽然残酷,但秦始皇却把敌我双方都安顿好了,这一手阴阳调和着实高明至极。

二、士兵与百姓,被迫离开,又被迫留下

想要修建这样一条工程浩大的长城,光靠驻守边境的军队是远远不够的。为了保家卫国出力的军人固然重要,可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撑参与,这防线也难以成功建成。

施政者的心愿再残忍,小民百姓又有什么反抗之力?更何况那还是出于维护家园的良苦用心。于是在开始修建长城之时,秦始皇下令从各地征召大量士兵以及劳动力充实边疆修墙工地。这一举措无疑是正常不过的国策需要,但对其中不少当事人来说,却是一场无妄之灾。

在边境修墙对一般士兵和百姓而言,无疑是个艰苦卓绝的任务。那里蛮荒贫瘠,物资奇缺,没有一点人烟,又经常遭遇风沙和寒流侵袭。日复一日地不停搬运土石、垒砌城墙,又不得不忍受监工们凶猛的拳脚相向。

很多人都觉得这简直比战场上的厮杀还要残酷——至少那里还能痛快淋漓地打出所有不满,可在这荒无人烟的边疆,所有的不满只能深埋心底。无奈之下,许多人选择了逃跑,却往往被监军无情斩杀。“宁可死在家乡,也不要死在这个鬼地方。”这是那些死难者最后的心声。

于是在边疆深处,出现了无数因修筑长城而死去的年轻生命。他们死于疾病,死于酷刑,死于绝望......父子相残,骨肉相离,许多家庭被这场修建工程无情撕裂。那哀嚎之声,叹息之音,直抵长空,又被狂风暴雪尽数掩藏。

三、防线之重,粘合之要

这长城要矗立千年不倒,光靠拼死拼活的建造者还不够。其独特的防护体系设计与结构,使它即便横跨上万里的复杂地貌,也能互相依靠、彼此支撑。

最主要的城墙与墙台紧密相连,两旁还有烽火台与营寨作为支援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绵互动的防护网络,让敌人无法轻易突破。再配合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,长城便成了天然的屏障。

其实当时并没有像水泥那样坚固的粘合材料,想要把所有的城墙石块与土块紧密固定在一起并不容易。秦始皇下令试验了许多种粘合方式,最后发现一种特殊的糯米蛋清汁,它黏性强韧、防水防潮,非常适合北方严寒地区的使用。

这种粘合剂在长城的砖石缝隙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让它在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下也能牢牢粘合。正因砖石之间粘合如此牢固,长城在风吹日晒数千年后,依旧屹立如初。

就这样,秦始皇运用先进的工程学知识,让长城在结构上也变得无坚不摧。这不仅体现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,也预示着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生命力。

四、万里长城,中原护身符

这万里长城之所以深受历代统治者的看重与呵护,还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。这条防线横跨五大省,从东海的山海关一路绵延至西北的嘉峪关,全长两万多公里。中国的北方被它完全拦腰切断,形成南北鸿沟般的天然屏障。

无论哪个来自北方的民族想要南下掠夺,都必须首先跨越这道防线。长城犹如中原的护身符,让汉人得以安居乐业、繁衍生息。

此后数百年间,金辽匈奴等北方强敌屡次南犯,想要攻破这道天险,却常常以失败告终。这都要归功于长城沿线诸多险要关隘的守卫,它让敌人举步维艰。

《长城的战略地位》

尤其是像山海关这样的要冲,更是长城防线上的绝对重点。这些关隘处形势险要,易守难攻,历来都是决胜之地。守军只要据守关隘,便可与敌人鏖战多日,待援军至,则可退为进,转败为胜。

正因长城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它的建设与维护。这长城就犹如中华民族永恒不灭的生命线,只要它在,中原王朝就万事大吉、国泰民安。

结语:这长城永立,因为它垒就的是千秋基业

至此,这长城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却从未倒塌的奥秘也就不难理解了。无数先辈的心血与生命凝结其上,又有卓越的设计与建造,使它在风吹日晒的考验下依然挺拔。

而它那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,更让历代君主将它视为国之重器、护身符。正因有这道长城镇守,中原王朝才得以长治久安、国泰民安。

曾几何时,万里长城记录下无数生命的故事,见证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。如今远望长城,仿佛还能看见远古先人奔波忙碌、呐喊劳作的身影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,一砖一石地筑起这无数世代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。

这长城之所以永远屹立,正是因为千百年来,中华儿女始终心系着同一个家,这万里防线永垒的,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事业。

以上就是长城距今两千多年,为何从不倒塌?揭秘秦始皇的残忍手段的相关介绍,希望能对你有帮助,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,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,有很多长城距今两千多年,为何从不倒塌?揭秘秦始皇的残忍手段相关的拓展,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。

为您推荐

关于蝉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蝉的古诗词都有哪些

1、门柳不连野,乍闻为早蝉。游人无定处,入耳更应先。——《早蝉》2、蝉发一声时,槐花带两枝。只应催我老,兼遣报君知。——《闻新蝉赠刘二十八》3、一声初应候,万木已西风。

2023-07-26 09:56

包拯不喜穿绣花鸟衣:宋代官服以简约为主

包拯是宋代著名的官员,他以清廉和公正赢得了人们的敬仰。在当时,官员的服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,而包拯却不喜欢穿绣花鸟衣,他更喜欢简约的官服。宋代官服以简约为主,反映了包拯...

2023-12-08 11:35

三藩之乱是指哪三藩(三藩之乱意义)

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、平南王尚可喜、靖南王耿精忠。三藩之乱是指清朝康熙初年,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,借口朝廷撤藩之议,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的战争。从1673年吴三桂在贵州起

2023-08-17 11:39

生日祝福语老师

老师,我送上最新鲜的生日祝福,愿您能在这属于您的日子里轻松幸福,弥补一年的辛劳。祝您生日快乐,心愿达成!一支蜡烛,一颗心愿,一份真情,祝你生日快乐!祝我美丽的,乐观的

2023-07-06 08:51

为什么叫二伏和末伏

1. 二伏和末伏是中国古代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,分别出现在夏季的后半段和秋季的开始阶段。但为什么这两个节气会被称作“二伏”和“末伏”呢?2. “伏”字在古代通常表示“暑气...

2023-07-01 11:32

在古代,骗门之法非常普遍,宋朝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中有哪些记录?

 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,要说起大众群体最讨厌的人,那非骗子莫属了,也难怪,如今科技发达,骗子们也实时更新,借助网络和手机大行骗术,利用人们贪图便宜、贪恋女色、疏于防范

2023-07-23 10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