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李白的诗作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。诗中虽然有时含蓄,有时激昂,但每一句都能触及人心深处,唤醒我们内心的感悟与思考。读完这些经典诗作,仿佛被一股力量推动着,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,思考我们要走的道路,感悟我们欲望的真正意义。李白的诗作不仅是文字的鸿沟,更是心灵的启迪,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,不断探索,不断超越。
文/张强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”文化点心铺“:写文人,读诗词,讲故事,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;
李白一生,凭着天赋才华,笑傲诗坛,睥睨王侯,硬是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个“传说”,成为令无数后人不可仰止的一座高山。这样的李白,无论再过多少年,都是是令人羡慕,令人神往的。岁月无情,却似乎把一半的温柔都给了李白。
在很多人渴望“一夜成名”的当下,如果能有拥有李白千分之一的名气和才华,那就已经算是很成功了。在人们心目中,豪放,洒脱,乐观的李白应该不惧时光流逝,不怕岁月无情。因为能揽九天月的李白,早已跳脱在了凡尘之外。
可是,有一个人生命题,纵使乐观自信如李白也无法心甘情愿地面对。这就是“生”与“死”的问题。面对这个人生问题,李白在他的一首经典诗作也发出了自己的感叹。这首诗就是《拟古十二首》其九。诗作一开篇就令人感慨万千,读懂了真是受益终身。全诗如下:
人生百年,终有一死。死是生命的终点,生如同奔忙在外乡,终究要叶落归根。这个事实令人惊心,发人深省,更令人悚然。纵使豪放,狂傲,自信如李白,也会陷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,也会担忧生死。这首诗是李白感叹人生的经典作品,是最“有用”的一首唐诗,令人怆然。
诗作开篇“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”,令人惊心。生着的人如同匆匆过客,在世上走一遭而而死去,便是这些过客的归宿,是他们的“家”,他们总要回到家中。在这里,诗人引用了《列子 天瑞篇》的说法“古者谓死人为归人,夫言死人为归人,则生人为行人矣”。
如此,则“天地一逆旅,同悲万古尘。”芸芸众生所倚靠的天地也只不过是一家旅店,供人憩息,休养,然后再奔前程。千秋万年以来,多少人同声哀叹红尘滚滚,人生匆匆。想那沧海桑田,瞬息万变,人的一生真是多么短暂!
“月兔空捣药”,嫦娥偷食长生药而奔月,如今只有月兔空捣药相伴,她一人寂寞无主,而“扶桑已成薪”,扶桑本为一种仙木,据说高2000丈,大2000围,为旭日东升之处。可是现在却已成枯枝废材。那传说中的长生之人物,神器尚且如此,又何况人间呢?
“白骨寂无言,青松且岂知春?"尸化白骨,掩埋在地下,悄然无半点声息青松自枯自荣,四季依旧,都是无情之物。它如何知道阳春的难得与易逝呢?“前后更叹息,浮荣何足珍?”如此翻来覆去块思索着,诗人只有感叹:人生苦短,富贵于我如浮云,对那虚荣的荣耀,又何必珍之惜之恋之呢?
少年时,李白也曾有出将入相的雄心壮志,十分渴望建一番功业。可是,后来长安被逐,赐金放还之后,李白也历经了各种坎坷。他深感理想的无法实现,故哀叹“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”,并在其他诗作中也多次表达此类哀伤。
整首诗表达的是理想破灭后的无奈与感慨,也是诗人领悟人生后的一种自慰,更是警示后人的箴言。可是李白一生追求的并不是这些浮,所以他在写下这些令人怆然涕下的篇章后,依旧继续他的奋斗。这一点正是诗作最有用的地方。读懂了它,让我们受益终生!
(注:文中图片皆来自往后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作者删除。在此,感谢图片的提供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