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之一在于刘邦更懂人性。刘邦具有出色的智谋和善于运用人性的能力,他懂得如何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,如何维护和调节军队内部的关系,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。相比之下,项羽虽然勇猛无敌,但却缺乏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运用,致使最终在赫章之战中败给了刘邦。
大家好,这里是白说史,我是老白。众所周知,汉朝之所以能建立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打败了一生之敌项羽,要是时间能回到那个时代,相信所有人都不会觉得,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。然而历史终究是不能改变,人们熟悉这段历史后,无不替项羽感到惋惜。

回顾楚汉之争,大部分时间项羽实力都是力压刘邦的,最终的胜负完全取决于两个人对战争形势与人性的理解,在这些方面,刘邦比项羽强的真就不是一星半点。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之后,跟随叔父项梁一同起兵,他们的目的是复仇复国。刘邦只是一个亭长,和平民没什么区别,被逼无奈下带领平民反抗,他的目的只是为活下去,两人最初的出发点就不同。
在灭秦的过程中,项羽是勇猛无比,公元前209年,陈胜吴广起义,会稽太守殷通召来项梁项羽叔侄准备起兵,反被项羽杀掉,项梁做了会稽太守,项羽为裨将,之后在吴中起兵反秦,在范增的建议下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。之后秦将章邯率领四十万秦军围攻赵国巨鹿,其他复国的诸侯赶来救援,却都不敢开战,躲在自己的壁垒中观望,项羽凭两万人渡过黄河,背水一战打败章邯,诸侯们都不敢正眼看他。
刘邦的反秦之路就没那么轰轰烈烈了,起初夺取沛县,靠的是刘邦挑唆沛县百姓,拿下沛县后,在丰邑的争夺中屡屡受阻,无奈之下投靠项梁,在项梁的帮助下才拿下丰邑,之后很长时间都属于项梁手下。项梁死后,由于项羽功高又跋扈,怀王提拔刘邦来牵制项羽。恰逢秦军围巨鹿,怀王决定派一支部队直接攻秦,最后选中刘邦作为西征的主将,项羽则跟随宋义北上救赵,更是约定"先入关中者为王"。
刘邦抢先一步入关,后来听从张良的建议还军霸上,项羽后脚跟上驻军鸿门,项羽摆下鸿门宴决定除掉刘邦,在之前刘邦还不够格做项羽的敌人,这是他们第一次正面交锋。项羽不屑于了解刘邦,而刘邦却把项羽看得很明白,刘邦活下来就说明他胜了。我们从过程中也能看出两人的差距,看到刘邦可怜的样子,项羽始终下不了杀掉他的决心,而刘邦在逃出来后,立即处死了告密的曹无伤。
随后,项羽成了天下共主,刘邦被赶去汉中,公元前204年,刘邦拜韩信为大将,率军重返关中,正式与项羽决裂,公元前202年,刘邦打败项羽,楚汉之争结束。后来刘邦宴会群臣时说道:"运筹帷幄决胜千里,我不如张良,抚慰百姓供应粮草,我不如萧何,征战沙场百战百胜,我不如韩信,但我能用好他们,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用不好,这就是我能打败项羽的原因。"
刘邦的总结实在很透彻,但他说的只是结果,为什么刘邦能用人,而项羽却用不好,只能说是性格使然。项羽出身贵族,非常注重面子,灭秦后坚持衣锦还乡回到彭城,放弃关中战略要地,项羽待人很好,部下生病,他会伤心落泪,但是部下有功劳时又舍不得封官,韩信评价他是匹夫之勇,妇人之仁。而刘邦就不同了,在危难的时刻可以把子女都丢下,对于功臣他更是不吝啬赏赐,最后决战时刻,甚至放下尊严以封王的条件换取韩信、彭越的支持。
对人性的认知,项羽实在是差远了,纵观史上的战争,绝大多数都是利益关系的冲突,每一方势力都不停的权衡利弊,刘邦一方是一群人,而项羽一方,真的只有他一个人,那输赢就是必然的事情,就算再打一次,项羽也不可能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