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禧患病求医治,太医揭露真相却遭制裁殒命

慈禧患病求医治,太医却揭露真相遭制裁殒命。这个悲剧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,慈禧病情严重,太医们为了治疗她的疾病,却发现她被下毒。然而,当他们揭露真相时,却遭到严厉的处罚,最终殒命于此。这件事情震惊了整个朝廷,也引起了民众的关注和不满。

“太医”,即:封建时代的宫廷医生,也称御医。御医、太医均本为官名,太医出现较早,秦设太医令、丞,掌宫廷医事,其下有侍医,其余宫廷医生统称太医;御医是医官系统中的一个品级,最早见于《晋书》,后来,二者都演变为宫廷医生的代称。

太医有两种:一种是常年待命在太医院里的医官;另一种则是地方举荐进宫的名医。太医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亲国戚们治病,平时也写些医疗典籍搞些研究。每赶上皇帝身染疑难杂症,太医们就会面临极大的考验。

慈禧患病求医治,太医揭露真相却遭制裁殒命

古往今来,宫里的生活养尊处优,皇帝嫔妃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,像这样的饮食习惯难免会产生健康问题,并且,也不利于病情康复,这时,皇帝往往会将罪责全都推到太医身上。太医若想进宫述职,必须对内官、太监缴纳一笔贿金,否则,这群人必会从中作梗,处处刁难太医。

所以,就算是那些医术高明的御医,在面对这些阻碍时也很难大展身手。有些太医上下打点,进宫替皇帝看病,有幸药到病除,虽皇帝会重重犒赏,表面上看似乎能平步青云,实则不然。皇帝的重赏往往不够打点太监的花费,入不敷出。

宫闱之中,人心叵测,勾心斗角更是常事。所以,历史上医生的悲剧几乎都发生在御医身上,因为,他们社会地位的地下,所以,御医们的性命就在他们服务的对象指掌之间,不说诊治略有差池,就是应对稍有不慎都可能获罪。

甚至,有时太医被卷入政治纷争中难以脱身,一旦出了岔子,往往就被推到风口浪尖上,性命堪忧。因此,民间大夫都将进宫视作危途,甚至闻声远遁,毕竟荣华富贵比不上小命要紧。古往今来,能凭借高超医术在宫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御医少得可怜。

坊间传言“太医难当”并非虚言,其中辛酸苦楚,非个中人不可体会。

太医遇见最棘手的问题就是:某些皇帝仗着自己有些医学知识,对太医下的处方处处干涉,动辄怀疑指责,更有甚者“亲力亲为”篡改药方。面对这种患者,太医即便医术滔天也难以一展身手,只能遵照皇帝自以为是的药方下药。

例如:光绪皇帝从小身体不好,长大后更是百病缠身,常年脾胃虚寒,还患有非常严重的滑精症,有时,宫人敲锣打鼓光绪帝听到后就会立刻发病。除此之外,光绪帝还有虚汗、咳喘、心悸、眼花、健忘等毛病。

可能是光绪皇帝在政治场上太不如意,日常生活也处处受限,这种双重打击使光绪精神不振,终日萎顿,病情越来越严重。光绪的性格偏激,时常患得患失,对治疗畏首畏尾,多疑固执。常年体弱多病使光绪皇帝有了一些医学知识,但着实有限,水平纯属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乱晃”,因此光绪皇帝在求医心切的同时经常对太医的处方指指点点,并自以为是,耽误治疗。

1907年,光绪帝已病入膏肓,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呻吟不已,无法安眠。

《起居注》曾记载了光绪的状况:“每当太医用药轻少时,光绪皇帝便会觉得腰胯很轻,屡试不爽。最近一个月,太医下的药仅有五六味药引,所以,光绪的腰胯症状已大幅减轻。前两天太医下药稍猛,药引子多了几味,腰胯的疼痛再次加剧。这全都是因为光绪皇帝常年服药,脾脏已经无法承受猛药。在今后的日子里,光绪要求太医们下药时注意剂量,切莫加大药量。”

太医为人臣子,只得按光绪的意思照办。从这开始,不论光绪患大病小疾,太医用药一律“一刀切”,剂量大幅缩水。众所周知,若想药到病除,必须得有合适的剂量,若像光绪这般唯圣意是遵的处方,很难达到疗效。光绪不但要求御医们减轻药量,还对处方用药加以干涉,凭借自己半吊子的医疗水平点名用药,异想天开。

“若常用热剂一味峻补,恐前所发之恙复见于今。尚宜斟酌立方,如生地、元参、麦冬、菊花、桑叶、竹茹等清凉养阴之品,每日稍佐二、三味,以防浮热时常上溢”光绪把自己当成名医,将自己的处方分析得头头是道。此后,太医在诊治光绪时,只能按照皇帝的想法,在原本的处方中画蛇添足,不顾这些药引生性温凉,也不管是否对症。

“是药三分毒”,这是小孩子都清楚的道理,光绪的药方中添加了许多对病情毫无益处的药引,不但,妨碍了药物的药性,还使身体中堆积的药毒越来越多。太医院治病,最重要的就是疗效,太医们必须步步为营,小心谨慎,但是,针对顽疾的治疗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,这样一来,太医轻则挨顿骂,重则遭到处罚。

康熙四十五年,太医院孙之鼎等人奉旨替大臣颇尔盆治痔疮,治了几个疗程没有显著的疗效,康熙对他们的水平颇有微辞,在朱批中写道:“庸医害人,也就是这样了。”皇帝的话自然有着绝对的权威,这样的论断让太医无法承受,却又百口莫辩。

光绪死前一年,因病情加剧,太医束手无策,光绪皇帝怨天尤人,将罪责全都推到太医身上。在光绪自己写的“病原”里,曾多次发难太医,对他们大肆诋毁恶语相向。

比如:在1908年五月的“病原”中光绪是这样说的:“最近耳鸣不止,听力受损,尝试了太医的药方后症状加重。服药后腰胯酸软,身体未见丝毫好转,我觉得是太医的药方不对症!”、“治疗这个疾病必须先搞清楚发病的原因,再按照轻重缓急下药,这才能保证疗效,怎么能轻率的下药呢?”

七月时,光绪又说:“最近吃了药非但没有好转,反而症状徒增,说明御医的药根本与病症不符,所以,耽误了我的治疗!”到了八月,长久的治疗并未取得任何收效,光绪久病缠身对太医有了抵触心理,召集太医对他们痛骂道:

“你们用的药物非但没有疗效,反而引起了其他症状,你们根本没做到对症下药。每次替朕诊脉时,总是顷刻之间便完成了,这样怎么能对我的病情有深入了解呢?你们就是为了敷衍朕罢了,都说你们是名医,名医为何会这样草率!名医的手段不过如此,可悲可叹!”

那么,光绪为何会这样偏激呢?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光绪当时的境遇。

戊戌变法失败,光绪身边的变法派死的死逃的逃,身为皇帝却被太后架空权力,软禁在后宫中失去人身自由,加上病加剧,逐渐到了无法治愈的地步,心理愈发扭曲。在太医看来,不论光绪是否被软禁,是否手握大权,光绪始终是皇帝,替皇帝治病是不敢马虎的,所以,当时太医替光绪诊病时必定费尽心血,并非光绪所说的敷衍了事。

光绪死后,太医们平白无故的背了黑锅,太医院张仲元、全顺、忠勋等人,皆以“未能力图保护,厥咎甚重”被革职处分。面对专制的统治者,太医就算是有理也讲不出来。

野史记载,某次,慈禧感觉身体有恙,请太医诊脉。第一位御医们在替慈禧把脉后大惊失色,原来四十六岁的慈禧太后怀有身孕,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。这名御医并未声张,只是说慈禧体质虚寒需要调养,开了些滋补身体的补药便告退了。

过了一段时间慈禧未见好转,便请了第二批太医替自己号脉,这时有个太医直言不讳说太后有喜了。慈禧得知后仓皇失措,为了掩人耳目第二批进宫的太医全部被活活打死。被卷入政治斗争中的太医尚难脱身,何况被卷入慈禧混乱的私生活中呢?

太医诊病稍有不慎便是杀身之祸,由此可见一斑。

太医进宫能否药到病除,三分看医术,七分靠运气。然而,就算是受上天垂青的御医,他们的处境仍不尽人意。薛福辰是无锡名医,慈禧患病后太医束手无策,听说薛福辰医术高超,所以,将其召入内宫替老佛爷诊病。

经过薛福辰的一番努力,慈禧痊愈,亲自写下“职业修明”四字匾额赐给薛福辰。此时,薛福辰理应功成身退,带着荣誉回家。但是,慈禧却不准薛福辰出宫,命薛福辰守在京城“请太平脉”,直到慈禧的旧疾一一根除方可离去。

天有不测风云,就在薛福辰替老佛爷请太平脉期间,薛福辰的老家无锡爆发了瘟疫,他的家人均被传染,薛福辰的二女儿不治身亡。薛福辰的弟弟在信件中说道:“兄长有一双回天妙手,但他的家眷仍不免染病,就像是木匠缺床足而不能自理一样。”

远离家乡身不由己的薛福辰在听闻女儿死讯后是多么痛苦啊,薛福辰在宫中虽受慈禧称赞,但却忧心忡忡寝食难安,感觉进退两难,在给朋友写信时薛福辰说道:“鄙人此次之事,系勉竭驽钝,倖免大戾,然竟将太医及天下诸名医得罪矣。”

伴君如伴虎,寻常臣子如此,又何况替“老虎”诊病的太医们呢?

薛福辰这种妙手回春的神医尚不能在宫中进退自如,其他太医更是可怜。至于太医院中的勾心斗角、结党营私等种种不可言喻的黑暗,更徒增了太医们的烦恼。所以,民间的大夫不论医术高低,都不愿进宫替皇亲国戚们瞧病,就算做个山野间的赤脚医生也比当太医自在得多。

参考资料:

【《晋书》、《中医辞海》、《御医概说》】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