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208年,孔融大公无私,却命丧于徐州。他本是一位仁义忠厚的士人,却在为民请命的道路上遭遇到了不幸。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,让人们深感惋惜和惊讶。愿他的精神永存,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相信我们在小时候都听大人讲过孔融四岁时让梨的故事,意思就是要教导我们在生活中与人相处之时需要互相谦让对方,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大家的称赞,或者说谦让之后我们终究会得到我们想要的事物。

但是,如果了解了三国历史,就会知道孔融最终的结局是十分的悲凉的,或者凉字还可以换成惨字来形容,原因就是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梨谦让给家人,人生最终的结局却是在道德上出现了污点。不过,事情没有我们见到的这么简单。
孔融是当朝的名人,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,并且是孔子的第二十世的子孙,身份地位都不一般,当朝者可以说轻易不会对他动手,那么曹操何时对孔融起了杀心呢?
话就得说到建安十三年的秋天,曹操有意要起兵取下荆州。孔融从少年时就荣誉满堂,又是出门名门,所以很容易就养成了目光高大、无视一切的脾气秉性。就在这次曹操要发兵之际,孔融又一次唱起了反调,对此次军事行动点评道:以致不仁伐至仁。这次彻底的惹怒了曹操,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由于孔融在当时也是一位大咖名人,肯定不能说杀就杀了的。所以,曹操想尽办法给他安了三条罪名。其一,孔融大放厥词,最终持有天下的人,何必只能是刘姓,视为不忠;其二,孔融与人互相称赞“仲尼不死”,“颜回复生”视为不尊重祖先圣贤;其三,孔融在闹饥荒时认为有吃的东西要给自己吃,不必给父亲吃,因为父亲已经不好了,而且认为母亲在生下自己之后就和自己再没有任何的瓜葛了,视为不尊崇孝道。三罪合一,曹操解决掉了孔融。其最终落得个名誉尽散,没落而终的下场。
对于孔融的做法,大家更是褒贬不一。有人认为孔融虽然在当时没落而终,但是历史不会掩盖事实的真相,后世的我们依然能够了解真正的他,谦让需要考虑被谦让的对象是一个怎样的人;而有的人则认为,其出身名门,可以说比一般人更容易取得成绩,最终却没有成为人生赢家,可见他对于谦让的理解还是差强人意的。
其实整体来看的话,大家对于孔融整体一生的理解和认知是没有对与错的纠结的。可以说是诸子百家,所见不同,人与人的成长轨迹不同,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当然也是不尽相同的,我们需要的是相互理解,相互谦让;而不是口诛笔伐,舍我其谁?
我们再来整体回顾一下我们上文讲的两个故事。第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,描述的内容不多。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好的水果谦让给别人先吃,四岁的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?回顾来看的话,就是那时候的他,能够理解大家每一个人吃梨的心情,所以那时候的他选择了谦让,把大个的留给了其他的人,自己选择了一个小的。所以,其当时的做法,时至今日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第二个故事,孔融各种反驳曹操,就是虽然不能阻止你,但是,也得尽其所能,说一些话让曹操各种不舒服,反正是跟你曹操是眸上劲儿了!如果这么说的话,我们是不是就好解释了,彼时的孔融是难以理解曹操的那颗奸雄之心的,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曹操的评论仍是褒贬不一,更何况是在当时。
因为两个人的心境难以相互理解,所以孔融就处处大发言论,明着说暗着说,就是跟你曹操互怼;而曹操呢,心中也是难以理解孔融的,老子是要统一天下,恢复大汉王朝(真假先这么说吧),你说你老跟我怼什么啊!最终孔融计算错误一点的是,曹操是个当权者,掌握不好互怼的分寸的话,是要被杀头的。曹操最终也是下定了决心,老子既然已经决定要杀了你,那不能只是杀了你那么简单,还要让你名誉扫地。不但要杀了你的人,更要诛了其他人的心。
其实说到这里,此文要说的一点也就浮出水面了,相互谦让是要有前提的,那就是要相互了解彼此的心境。理解都没有,何谈谦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