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有一位传奇人物曹冲,他被誉为绝顶聪明的天才少年。曹冲出生于曹操的家族,自幼聪慧过人,13岁时早逝,让人感到惋惜和惊叹。人们对于他的早逝产生了许多猜测,是命运捉弄英才,还是健康遭逢不幸?这位少年天才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谜团,他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们探讨的话题之一。
13岁早夭的曹冲凭借“曹冲称象”的故事而与魏文帝曹丕、陈思王曹植同样出名。但他去世的原因众说纷纭,有人认为是年少体弱病故,也有人说他是被家中之人陷害,怕曹冲会替代自己的位置。
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曹冲才年仅13岁就病故,实在是可惜。但曹冲身体强壮,并没有什么先天性疾病,突然的死亡属实是有些蹊跷。
曹冲死后,曹操对曹丕说: “曹冲的死,对我来说,是大不幸,对你来说,是你的幸运!”
言下之意双方都清楚,曹操青睐曹冲,这对曹丕来说,是会给自己的地位造成极大地威胁。
但是曹操也没有找到曹丕陷害曹冲的证据。
曹冲是曹操最青睐的儿子,也是他最赞赏的儿子。
我们都知道“曹冲称象”典故,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教科书,“曹冲称象”在教科书中从不缺席。
这有两个明显的原因,一是“曹冲称象”本事为正史所录,二是此事彰显了幼童的聪明智慧。
但是仅仅满足上述两点还不能成为经典课文。
因此,深入探究“曹冲称象”作为课文的“成长史”,挖掘其经典化的关键要素与重要环节,对于打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,具有丰富的讨论空间和借鉴意义。
曹冲,为曹操妾环夫人所生,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冲不幸夭折,曹植在《仓舒诔》中说“矧尔既夭,十三而卒”。《三国志·魏书》卷二十“武文世王公传”载“曹冲称象”事:
邓哀王冲,字仓舒。少聪察岐嶷,生五六岁,智意所及,有若成人之智。时孙权曾致
巨象,太祖欲知其斤重,访之群下,咸莫能出其理。冲曰:“置象大船之上,而刻其水痕
所至,称物以载之,则校可知矣。”太祖大悦,即施行焉。
文言文的大概意思是,在江东的孙权为了讨好曹操,费尽心机从遥远的南方运来一头大象,作为馈赠之物。
这头来自异域的巨兽体形硕大,雄伟非凡,曹操见了自然惊叹不已。他很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,可当时并没有称重如此庞然大物的器具。朝中大臣们被问及,个个一筹莫展,束手无策。
就在这时,年仅六岁的曹冲站出来说,他有一个主意。少年自小跟随父亲曹操,耳濡目染之下,心智也比较成熟,有一些天然的领悟。他命人先将大象赶上一叶扁舟,大象上去后,立即让人标记水位所在。
接着将大象赶下船,再在船上堆加等量的重物,比如石头和砂砾,直到水面重新升至先前的标记处。最后将那些重物再一一卸下,重量称好后相加,就能得知大象的整体重量。
曹操闻言大喜过望,连声称赞曹冲"真是人中龙凤"。他亲自监视着这一过程的实施,一切就如曹冲所说,大象的重量就这样巧妙地显示出来了。
天资卓绝的曹冲自小就颖慧过人,其科学思维方式远超同龄人。曹操对他另眼相看,喜爱有加,不时拿他与别人夸口,寄予厚望。这一重像称重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开来,成为了后世颂扬曹冲才智的佳话。
首先是“曹冲称象”开始脱开《三国志》中特定情境的历史叙述,转而被用于他人的隐喻和摹写,更多注重“称象”的思维价值。宋费衮《梁谿漫志》卷八则以“称象出牛之智”为名,题目尽显对于智慧的推崇;宋郑克《折狱龟鉴》卷六“证慝”,则将这种思维方式推广、应用到诉讼和狱断之中了。
在诗文创作中,“曹冲称象”只是一些智慧人事的代称。例如,唐王维在《恭懿太子挽歌五首·其三》中写道,“射熊今梦帝,秤象问何人”,句中“秤象”只是在称赞唐肃宗子李佋,当然不是讲曹冲。除诗歌之外,“秤象”也出现于辞赋、碑铭、诏令等其他文体中。
“曹冲称象”经由文学创作等推广使用,成为押韵作文的精选辞藻,并为不同时代、不同种类的大量类书著录,实现了辨识度和认知度的最大化,因而具备了入选教科书的现实基础。
曹冲之死曹冲的机敏也让所有人刮目相看,曹操非常疼爱曹冲,并有意让曹冲做自己的继承人。
而其实曹操的长子曹昂死后,曹丕、曹植等曹操的儿子们就开始密谋,势必要争夺世子继承,所以理所当然的,曹操最青睐的儿子曹冲,也就成了曹丕、曹植等人的竞争目标。
而在一些相关的书籍中所述,曹冲是不小心被一只野生的毒蛇毒死的。
但是让人奇怪的是,好好的怎么会凭空出现一只剧毒的毒蛇,这不仅让曹操怀疑,更是让多位大臣也觉得是阴谋所至。
跟曹冲有过节的人基本没有,如果自己儿子是被人害死的,非要说有人图谋不轨,那就是想争夺世子之位的曹操几个儿子了。
当晚曹操让曹植、曹丕等人去为曹冲守孝。
而到半夜时,曹操前往查看,发现其他人基本该睡的睡,或者就快睡着了,结果只有曹丕一人睁大眼睛,神情紧绷的看着曹操。
曹操本就生性多疑,这也不免让他心生怀疑,如果他没有心事,则为何会如此紧张。
但都是作为他的儿子,他也不能因为愤怒而处死任何人,此事也只能当是个意外不了了之。
“曹冲称象”的故事寓意深刻、意味深长。它就是从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,体现在把“大”转化为或分解为“小”的行为方式。
它启示我们,在工作中要胸有大局、登高望远,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练就政治慧眼,常思为民之策,把自己本职工作置于大局之下,立足岗位、围绕大局、服务中心。
只有高点站位、大处着眼,方能底蕴深厚、行稳致远。致广大而尽精微,“大处着眼”起始于“小处着手”。
要从一点一滴做起,要从细枝末节开始,把长远目标转化为持续不断、阶段性呈现的分期完成,把艰巨任务分解为便于操作、行之有效的分步实施。
关键在于随机应变、创新运用。只有如此,才能创新思维、智慧涌流。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,工作活力源于思维创新、方法创新,惟创新者进、惟创新者强、惟创新者胜。
本文信源来自【中国知网】【“曹冲称象”教科书文本的再造及启示】。为提升文章可读性,细节可能存在润色,请理智阅读,仅供参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