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27岁兴师,为何前半生徒劳无功?贤才庞统一语破解之道

刘备自27岁兴师起,一路征战,却在前半生徒劳无功,使人不禁思考为何如此?庞统这位贤才便以一语破解之道,让我们深感启示。

(图说三国·谈天说地·第15期 文/无常奉天玉)

提起刘备,几乎没有人会感到陌生,他出生于东汉末年,原本生活贫困,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,可是胸怀大志的他,不甘平庸,年少时便借游学之机,拜名士卢植为师。后来黄巾军起义,他则趁机兴起义兵,逐渐成长为了一方诸侯,最终地跨荆襄,雄据巴蜀,建立了蜀汉政权,成就帝业。纵观他的一生,我们不得不承认,刘备的一生,非常的励志。可是如果细读历史,我们就会发现,刘备真正有所成就,是在赤壁之战后开始的,当时他已经46岁,早已步入中年,也就是说,少有大志的他,蹉跎了半生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刘备27岁兴师,为何前半生徒劳无功?贤才庞统一语破解之道

黄巾军起义,爆发于公元184年,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备,便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旅,在平定黄巾的过程中,他不但立下战功,被表为安喜县尉,还得到了关羽和张飞,这两员悍将的追随,结果不久之后,便因鞭打督邮而弃官;之后又先后担任过下密县丞、高唐尉、高唐令等职,但是都没有做长久,后来兜兜转转投靠了公孙瓒,又因救援陶谦,得到了徐州。这次他总算站稳了脚跟,可惜在不久之后,徐州就被吕布趁虚而入,他只能寄人篱下,竟先后依附过吕布、曹操、袁绍、刘表等多人。到了公元208年,他在长坂坡被曹操击溃时,除了十余员文臣武将,和万余兵马,他再次一无所有,也就是说刘备奋斗了二十多年后,依旧一事无成。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

说到此处,也许有人会说,这是因为他之前未得诸葛亮辅佐,诸葛亮出山之后,他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路。的确,诸葛亮既有将略,又有理民之干,终其一生都为刘备阵营鞠躬尽瘁,是刘备得以成大业的最大助力。但是在他出山之前,刘备手下的人才也不少,彼时他文有简雍、孙乾,武有关羽、张飞,后来转投曹魏的名士陈群、徐庶,以及名将田豫等,也曾为他效力。俗话说,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,这些人同心协心,比起诸葛亮一人,有过之而无不及,由此可见,刘备蹉跎半生的真实原因,与诸葛亮出山晚并没有直接关系。

至于刘备拼搏二十余年,却依旧一事无成的真实原因,庞统一语道破了玄机。《三国志》注引《九州春秋》:“备曰:‘今指与吾为水火者,曹操也,操以急,吾以宽;操以暴,吾以仁;操以谲,吾以忠;每与操反,事乃可成耳。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,吾所不取也。’统曰:‘权变之时,固非一道所能定也。兼弱攻昧,五伯之事。’意思是说,庞统劝刘备取西川时,刘备拒绝道,现在他与曹操水火不容,曹操严厉急切,他便宽厚温和;曹操暴虐,他便仁慈;曹操奸诈,他便忠义。他认为,只要曹操做什么事情,他都反其道而行之,终能成大业。庞统却说,在这个乱世中,你不能一条路走到黑,只有像春秋五霸那般,兼并弱小,攻伐昏弱,才能成大事。

虽然此言是他们围绕,是否要攻打益州展开的讨论,实际上却表达了两个人,对成霸业路线的不同规划。庞统所言,不但为刘备规划了新的方向,还指出了其之前行事的错误,即为了博得好名声,只管与曹操作对,放弃良好的机会,使本该属于自己的地盘,落入了他人之后。那么庞统说的是否正确呢?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

刘备刚刚起事时,得到的那些小官职不值一提,我们便从徐州开始讨论。最初的时候,刘备因助陶谦抵御曹操,赢得了徐州官吏和百姓的支持,在陶谦去世后,成为了新的徐州牧。不久之后,吕布被曹操击败,无处落脚,前来投奔他。当时吕布早已声名狼藉,他却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厚,收留了吕布,结果在出征之时,被吕布趁虚而入,徐州易主。之后他几经辗转,到往荆州投奔刘表,大肆收买人心,一直想要把荆州收入囊中,结果刘表去世之后,刘备还不及反应,刘琮便率众投降曹操了,他七年的努力打了水漂。在曹操率大军前来之前,诸葛亮建议他火并刘琮,占领襄阳,他却拒绝了这个提议,率众离开,而且因不忍抛弃,愿意追随他的百姓,行军速度受到严重影响,最终在长坂坡,被曹操杀得抛妻弃子,狼狈逃窜。

通过这些事情,我们不难得知,庞统所言,是有一定根据的,刘备之所前半生一事无成,最主要的原因,便是在认定曹操为汉贼,不得人心之后,便一门心思,与曹操反着来,却没有考虑实际,更没有为明确规划自己的发展前景。

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《三国志》《三国志集注》等书,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,同时无任何影射、不涉及任何政治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