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皇帝北魏拓跋珪的悲剧:嗑药走上不归路(一)

在中国历史上,有许多皇帝都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不归路,其中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便是其中之一。拓跋珪本来是一个有着优秀才华和政治才能的皇帝,但却因为对药物的过度依赖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。他的故事也让人们深思药物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自控能力的重要性。

拓跋珪少年接掌部落,25岁便建立北魏,后来灭掉后燕(就是慕容复心心念念要复的那个国家),称雄华北,奠定基业。但是,他染上了那个年代的流行恶习——嗑药。

当时流行的是寒食散,这个毛病是名士何晏带成潮流的,吃了之后气血翻腾,有飘飘然之感,但吃多了不仅是成瘾,还会有燥热、背部生疮、吐血浮肿等副作用。普通人暴躁也就罢了,一国之君暴躁,后果很严重。

开国皇帝北魏拓跋珪的悲剧:嗑药走上不归路(一)

寒食散配方

拓跋珪嗑多了之后,性格也变得躁动起来,行为喜怒无常,难以捉摸。到了这一年,灾异频频发生,在“天人合一”的古代,这代表上天向帝王发出警示,拓跋珪找来玄学专家,结果多数人都表示,这代表他身边会有变故发生。

这么一来,拓跋珪就更加忧郁不安了,到了吃不下饭或睡不着觉的地步。他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,念叨着自己的生平成败得失,侍者经常看到他们的皇帝陛下神经兮兮地自言自语,仿佛念叨着什么。

他的暴躁、忧郁,加上身边可能有变故的预言,使他开始怀疑一切,患上了被迫害妄想症,觉得身边的侍者,满朝百官,都不可以相信。于是,拓跋珪变得越来越神经质,看到官员奏事,一下子想到这人曾经犯事,就怀疑这个手下可能有报复之心,马上诛杀。至于那些脸色不安,呼吸失调,走路慌张,甚至说错话的人,拓跋珪一律判定是内心有鬼,所以举止失措,当场就被他杀死,还把尸体摆在宫殿前警示众人。

“权力的游戏”中要烧死所有人的“疯王”

身边人人自危,毫无安全感可言,朝廷人心惶惶。拓跋珪倒也知道众人的心思,当场表态:等过了今年,灾异的警示就失效了,那时候万事好商量。

但就因为他这么胡搞,所以他活不过今年。

有一天,又有人撞到拓跋珪的枪口上来了,这次是他的妾室刘夫人。

当年他见刘夫人美貌,就想下手带回家。他母亲劝他说,这女子太过美貌,恐怕不是善类,而且已经嫁人了。此时他被美貌冲昏了头脑,美就行了,别的都不是事儿,直接横刀夺爱,还生了个孩子,叫拓跋绍。

多年以后,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。拓跋珪严厉谴责了刘夫人,把她关了起来,准备杀死,由于当时是傍晚,就没有动手,打算拖到明天。

“今日事今日毕”是一种好习惯,刘夫人还没死,便去搬救兵,派人给儿子传信。拓跋珪这些日子的神经质和残忍,已经使得身边离心离德,有些太监就开始撺掇搞事,借刀杀人。

拓跋绍这年十六岁,为人凶险,遇到这种变故,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母亲一边,和拓跋珪身边的人串通一气。当晚,拓跋绍带着几个人,毫无阻挡地冲进了父皇的寝殿。拓跋珪的左右告诉他“有贼来了!”的时候,这位马上皇帝在睡梦中被惊醒,却发现他的武器都不见了。于是手无寸铁的北魏开国君主,在自己的寝殿里被亲儿子杀死,年仅三十九岁。

群臣知道拓跋绍弑父,并不愿意效命。另一位皇子拓跋嗣从外地回来,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戴,在拓跋珪死后三天,就为父报仇,继承大业。

但是,拓跋珪并不是唯一一个死于至亲之手的开国君主,名单上的下一位君主和弑君者有着更大的名气,让我们下期再见。

同系列文章:

死于至亲之手的开国皇帝(二)隋文帝杨坚,临终戴绿帽,昏招迭出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